螢幕快照 2012-09-30 上午10.10.37

根據三項動作反應的總和是昏迷指數,可評估頭部外傷的程度,總分十五分,最低是三分。
重度頭部外傷:昏迷指數三到八分。
中度頭部外傷:昏迷指數九到十二分。
輕度頭部外傷:昏迷指數十三到十五分

資料來源:蔣永孝
整理:黃秀美


撰文:黃秀美

日前,一名車禍腦損傷患者,因主治醫師在手術後,未幫昏迷指數四分的患者,裝置顱內壓監測器,被判三千三百四十一萬的鉅額賠償,引發議論。而台灣男藝人李政穎,則傳出一年前拍戲時,曾被攝影機砸中頭部,最近常會頭痛。

在台灣,因頭部外傷引起的腦損傷,最常見的二個原因,一是交通意外,尤其是摩托車的車禍,二是高處跌落。若撞擊的力量,沒有完全被頭皮、頭骨吸收,就會造成腦組織的傷害。到底頭部外傷,該怎麼辦?會有後遺症?以下是蔣永孝醫師的問診。

問:腦傷如何評估?

答:腦部受傷時,第一個需要了解的是,病人當下有沒有昏迷。沒有昏迷,代表進到腦組織內的能量較低,較不會損傷到腦神經的功能。倘若受傷後,昏迷時間愈長,或者是一直沒有醒過來,則表示腦傷的程度愈嚴重。

腦部外傷昏迷,就像電腦當機、斷電,會根據睜眼反應(E,Eye opening)、語言反應(V,Verbal response)、動作反應(M,Motor response),這三項昏迷指數的總和來作腦外傷的評估,總分可從最好的十五分到最不樂觀的三分。

舉例來說:如果受傷後,即不會睜眼(E1)、沒辦法講話(V1),且受到疼痛的刺激,都沒有任何的反應(M1),昏迷指數為 E1V1M1,即是三分,代表是嚴重的腦傷。

此外,有許多腦傷病人,在剛受傷時,人是清醒的,作電腦斷層檢查,腦中也沒看到血塊,可後來的病情,卻急轉直下,主要是因為腦組織在受傷後會逐漸腫起來,或是有延遲性的腦出血。

腦水腫、腦出血會讓顱內壓升高,當壓力高過平均動脈壓(平均動脈壓=1⧸3收縮壓+2⧸3舒張壓)時,心臟的血液,沒辦法順利送進腦部,就會影響到腦血流,造成腦缺血,病人可能會一睡不醒、陷入昏迷或腦死。

問:當懷疑有腦傷時,該怎麼辦?

答:外傷,對腦部的影響程度,約需觀察三個月左右,才能確認。而腦水腫、腦出血,造成的顱內壓變化,通常是在受傷的二十四時內達到顛峰,且病人因神智改變自己通常無法察覺,家屬及同伴的陪伴及警覺心相當重要。

即使病人受傷後很想睡,每個小時,都要去把病人搖醒、跟他講講話,確認他認得人,講話是流暢的,對事、時、地、物,也都很清楚、沒有意識混亂

若病人合併有頭痛、嘔吐,或是講話像喝醉酒、含糊不清,或是怎麼叫喚,都愛理不理,單側手腳無力,可能代表顱內壓升高、病情開始有變化,建議應再次就醫作進一步的檢查及處置。

問:什麼情況下,一定要開刀?顱內壓監測器有什麼功能?

答:腦神經的創傷是很特殊的領域,能不開刀,都會儘量不開。

只有當腦部血塊,危及生命時,才會考慮開刀清除血塊,另外,就是顱內壓過高,必需打開頭骨,減輕顱內壓來搶救生命。否則,腦外傷的患者,即使有腦出血,也不一定要開刀,因為,腦內的血塊是可被身體吸收的。

而顱內壓監測器,需裝置在大腦內,是一個有侵入性的手術,可用來監測顱內壓的變化,主要用於四十歲以上患者、昏迷指數低於八分,或者是有肢體偏瘓、血壓的收縮壓曾經低於九十毫米汞柱(正常收縮壓約一百二十毫米汞柱)、需全身麻醉,動其它手術的病人。

除了顱內壓監測器,腦外傷後,也可能需作腦組織氧氣濃度、細胞代謝物、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監控,才能減低二度傷害,但即使經過種種努力,受過傷的脆弱腦部,還是有可能因延遲性腦出血、腦水腫、發燒、感染、呼吸衰竭、心臟、肝臟、腎功能等等變數,影響到復原。而昏迷指數四分的病人,約有六成無法倖存,或倖存後仍留下嚴重神經障礙。(發表@商業周刊1273期)


保健:保護後腦杓最重要!

腦部是人體的最高指揮中心,即便是輕度腦外傷,約有一成五到二成的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睡眠、注意力、記憶力及平衡問題(如:走路不穩)等後遺症。

由於顱骨內部,以額葉、顳葉的尖銳處最多,當腦部受傷時,靠近前額的額葉、耳朵附近的顳葉,最容易產生撕裂傷。額葉,掌管的是衝動控制,有如行為的剎車;顳葉,則與記憶力、情緒反應有關。

因此,額葉受傷的病人,行為模式有可能會像小朋友說話很直接,不受社會行為約束,而顳葉受傷的病人,可能會記憶力不好,從很安靜變得很急躁,也有可能從急性子,變成慢郎中,讓家屬覺得患者的性格大變,好像變成另外一個人。

家屬必須理解到,這是外傷,讓腦子故障了,而非惡意的挑釁。若彼此有衝突時,儘量不要放在心上,可先離開現場,以免衝突愈演愈裂。

保護頭腦,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受傷。騎摩托車建議戴品質良好的全罩式安全帽,而騎腳踏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安全,主要是因為腳踏車的摔車意外,常常是整個人飛出去,若頭部高速落地,所造成的腦傷,並不下於摩托車意外。

如果頭部撞擊無法避免,寧可撞到頭頂,也不要撞到後腦杓。後腦杓最接近腦幹,造成腦死及致死的機率最高。(文/黃秀美)


本文諮詢專家:
蔣永孝醫師
現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台灣神經創傷醫學會理事長
專長:神經重症醫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脊髓脊椎疾病、腦腫瘤


arrow
arrow

    isa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