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眾所矚目的諾貝爾醫學獎,今年頒給了從事胚胎幹細胞先驅性研究的美國科學家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史密迪斯(Oliver Smithies)及英國科學家艾萬斯(Martin J. Evans)。

這三位幹細胞專家的研究,主要是將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打入老鼠胚胎中,並以基因剔除技術來剔除不要的基因,使老鼠帶有基因缺陷,這也就是俗稱的“基因剔除鼠”,這一種技術,也靈活運用在讓老鼠天生帶有人類基因缺陷,並為研究人類基因缺陷,所造成的遺傳性或退化性疾病打開新紀元。
無獨有偶的是日前在國內的一項人體試驗中,也完成阻塞性中風患者,以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直接注射腦神經,初步改善運動功能的研究報告。

主持該「慢性中風患者之幹細胞療法」團隊的中國醫藥大學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說,「本次接受人體試驗的六名患者,皆為男性,年齡介於46歲到73歲間,罹患阻塞性中風的時間最長已經5年,最短8個月,在發病且經過急性期搶救及復健後,仍有單側運動功能障礙,有一手一腳的肢體動作困難及僵硬的情況。」

「平常人的動靜脈血裡本來就有幹細胞,而運動的人會比較有活力,就是因為運動會增加血液循環,血液中會有比較多的幹細胞,我們在治療前,會先讓病患每一次採皮下注射,連續注射五天的『顆粒球細胞生長激素(GCSF)』,目的就是讓骨髓裡的幹細胞複製更多,增加五到十倍,並離開骨髓,跑到周邊血,這樣可以避免抽取骨髓的疼痛度及不適,也不需麻醉。」

而顆粒球細胞生長激素(GCSF),在醫療中已運用超過20年,一般是用於骨髓捐贈時之用,安全性已受到確認。

之後,只要利用抽血的方式,從手肘的靜脈抽出含有幹細胞的血液,約可抽出二億個的白血球細胞,可分離出1000萬個CD34+幹細胞,CD34+屬於造血幹細胞,植入人體內後,能繁殖分化。

再以核磁共振等精密影像定位,在頭骨穿一個0.6公分的小洞,在病人清醒的情況下,找出腦部神經纖維受損的部位,用針直接植入400萬到800萬的CD34+幹細胞,讓神經纖維再生,而不管植入400萬或800萬的CD34+幹細胞,改善的效果都差不多,主要的差異點在於患者的年齡,且以60歲以下的患者,成效較佳。

其中,以56歲的黃先生恢復狀況最佳,他慢性中風已經一年半,右手、右腳都很僵硬,無法彎曲,行走困難,平常大部份以輪椅代步,手無法辦法張開、握拳,連日常的擠牙膏,都沒有辦法作到,日常生活都要靠左手,在移植後500萬到600萬的CD34+幹細胞後的第一個月,小指頭就可以動,三個月後,手掌可以握,連擠牙膏、刷牙、拿杯子喝東西,都不再是難事,走路也可輕鬆自如。

目前這個週邊血幹細胞的治療,還在臨床試驗中,無法自費治療,而每治療一位患者約需一百萬左右,費用主要來自衛生署的補助,若能通過人體試驗,希望能透過募款,來嘉惠更多腦中風,甚至,是脊髓損傷的國人。

「未來,隨著幹細胞研究的日益成熟,人類將有可能自由運用幹細胞來製作任何一種器官或細胞,隨時修補受損或有問題的人體。即使是運動神經元、小腦萎縮症等遺傳疾病,都有機會藉由幹細胞的治療,可以重新站起來,活得更好、更久,那將開啟醫療史上另一個令人振奮的新頁。」林欣榮滿懷憧憬的說。

醫療小辭典:幹細胞(Stem cell)

幹細胞具有可以更新、繁殖、分化為任何一種組織或細胞的能力,因此,具有極大的醫療潛力,依來源不同,大致可分為胚胎幹細胞、臍帶幹細胞、成年幹細胞三大類。

1. 胚胎幹細胞:跟受精卵一樣,什麼樣的組織跟器官,都可以發展出來,可塑性最高,但相對的爭議性也最大,因為,有人也視胚胎為一個生命,此外,胚胎幹細胞移植後,也有四分之一的機會長成腫瘤,這個問題還需要再加以克服。

2. 臍帶幹細胞:新生兒的胎盤、臍帶、臍帶血,可取得的幹細胞,因本來就是醫療廢棄物,比較不會有道德上的爭議,可塑性、分化能力,介於胚胎跟成年幹細胞之間。臍帶血有機會是可以儲存起來備用的,捐給公家、自費或半公半私,都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3. 成年幹細胞:在成人的器官或組織中,也可以發現的幹細胞,例如:骨髓、周邊血液、大腦、脊椎、牙髓腔、血管、骨骼肌、皮膚上皮、消化器官的表皮、眼角膜、視網膜、肝臟、脾臟及大腿骨等成體幹細胞。活性與成人的年齡有關,例如:30歲有30歲的成年幹細胞,成年幹細胞也是三者中,可塑性、分化能力是最差的。(本文發表@常春月刊、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a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