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配話題從二○一○年底一直延燒到現在,愈來愈多企業跟政府在媒體及部落格,作置入性行銷的事件,被挖掘出來。
同年的年底,卓越新聞獎及曾虛白新聞獎的得主朱淑娟在得獎感言我們要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新聞環境?裡,曾提及「一位記者去跑藥廠的記者會,才進入會瑒,就被公關交代:新聞有付費,要好好寫!讓那位記者心中悲憤,只差沒當場吐血……。」。
這可真是夠羞辱人的奇恥大辱啊!我完全能理解那位記者的羞憤之情。而能在記者會上,這樣公開羞辱那位記者的公關,他的公關能力肯定是負分的,正是個公關殺手來著。
我覺得業配,最大的問題,並不只是花錢買新聞來欺瞞讀者這麼簡單。而是業配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對記者本職最大的羞辱,但受傷害的只有記者嗎?顯然不是,被奉命寫業配新聞的記者,懷著羞辱之情,怎麼可能出自真心的「好好寫?」這也是業配新聞,向來都會特別難看的主因之一。
而當公關可以花錢買新聞,什麼爛新聞、鳥新聞,都可以花錢用業配來露出時,又怎麼可能會用心去想,什麼樣的新聞,才會有新聞價值?
反正,只要砸了錢,通通可以賣瓜說瓜甜,但這樣的自賣自誇,真的能受到讀者的青睞嗎?還是一則又一則的資訊垃圾呢?
而同樣可以花錢買的廣編特輯,雖然不像業配新聞,那麼引人反感,但在執行製作的技巧上,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製作團隊有沒有花心思,仍是能不能打動人心,最重要的關鍵。
前陣子,由跨國性廣告公司操作,知名相機大廠的廣編特輯,都可以出包,就是血淋淋的實例。
原本媒體的經營者,想靠著業配新聞來彌補龐大財務破洞,但失去讀者信任,閱讀率直直落之後,未來還有大爺願意繼續花大錢買無效的業配新聞嗎?當台灣幾個主流媒體相繼失守之後,最堅持「不賣新聞」的主流媒體,除了報份不少的自由時報之外,竟然,還有港資的媒體。
港資媒體,最重視「成本控制」、「在商言商」,為什麼他們不會見錢眼開、也不大賣新聞?甚至,三不五時,就揭露財團或政府的醜聞,而不怕被抽廣告?這是因為港資媒體知道「擁有最大數字的讀者、最高的閱讀率」,才是廣告主在評估媒體價值時,最大的考量!
而業配新聞,搞到現在,有一種感覺就是:「現在的讀者,動不動,就覺得記者寫了好話,就是業配;部落客盛讚某個東西不錯,就是吃人嘴軟。」。
連新聞,都不能相信,連看個網誌,都要心存懷疑。這種信任感的崩離,恐怕才是業配、置入性行銷之後,最大的副作用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