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準媽媽,都知道生完小孩後,若心情持續低落、常常覺得力不從心,可能是罹患了產後憂鬱症,但很少有媽媽知道,小嬰兒也有可能會得憂鬱症,根據美國憂鬱症研究人員指出,倘若嬰兒一歲時,仍對外界的呼喚「無動於衷」,但又找不出病因,嬰兒有可能是有憂鬱傾向。

什麼?嬰兒也會得憂鬱症?「嬰兒憂鬱症」不只對父母來說是一個相當新的名詞,就算對專攻兒童憂鬱症治療的精神科醫師來說,也是項全新的挑戰。
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映雪表示,「我相信嬰兒憂鬱症確實存在,也值得關注,但是目前全世界並沒有大型的研究,告訴我們該怎麼正確診斷或治療『嬰兒憂鬱症』!」

在美國嬰兒憂鬱症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美國罹患過動症及憂鬱症的兒童愈來愈高,每年有數千名美國兒童因憂鬱症而自殺身亡,因此,專家們很希望能透過嬰兒憂鬱傾向的早期篩檢,來預防憂鬱症的出現。

根據美國的研究人員指出,正常的新生兒,自然而然會跟父母或照顧者,有眼神、情緒的交流,也會有快樂、微笑的表情,若嬰幼兒對外界的刺激、呼喚,都無動於衷,就表示嬰兒就可能有憂鬱的傾向。

國內的專家陳映雪,也持類似的看法。「嬰幼兒若持續1到2個月,都沒有什麼表情、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也找不出來病因,並排除身體疾病、環境問題後,就可能是有憂鬱症傾向。」她表示。

不過更令人憂心的是, 嬰兒憂鬱症一般來講不容易被發現,在陳映雪多年的看診經驗裡,就不曾見過任何一位嬰幼兒,因有憂鬱症傾向,而被父母或照顧者送來就診或評估。

主要原因是嬰兒憂鬱症,跟其它憂鬱症一樣,都有體質上的家族史,而且家庭的養育環境,本來就可能有問題,例如:父母親本身是有憂鬱症,或有藥物濫用、酗酒、家暴的問題,自己都自身難保,根本照顧不到新生兒的基本需要,嬰幼兒可能會因為長期被忽略,即使生氣、焦慮、哭很久,都沒有人理會,甚至受虐,而更加的憂鬱,被迫選擇與周遭保持很遠的距離。

而這些憂鬱傾向,也會使得嬰幼兒會出現不吃、不喝,不會長大的情況,使得生長曲線遠遠落後其它同年齡的嬰幼兒,因此,除了情緒比較平淡外,從這些孩子的外觀上,也可以看得出來,身材較瘦小、成長發育特別慢。

體重過輕的嬰幼兒,在醫學研究裡,早就証實較容易有學習障礙問題,體質也較一般正常體重的嬰幼兒虛弱、易生病、難照顧。

陳映雪建議,「本身有憂鬱症的父母,必須先把自己照顧好,有健康的身體、心靈、營養,才有健康的身心,可以照顧自己的新生兒。」

「至於其它家屬或親朋好友,若發現家族中嬰幼兒的情況不太對勁,像是不太會笑、對逗弄沒太大反應、食欲很差、可能有生長遲緩的情況,應該多給予關懷及適時的介入,給予嬰幼兒更友善的環境支持系統,或者積極詢求早療系統的協助。」 。(本文發表@嬰兒與母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a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