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北美紅寶石」美稱的蔓越莓,自1994年,被証實有降低泌尿道感染的功能後,這種賞心悅目鮮紅色小圓果,在這十幾年來,對於降低泌尿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動脈硬化等研究,有愈來愈多的報告被提出,而蔓越莓是否有其它未知的抗發炎,甚至,抗癌的潛力,有賴更多的研究去驗証。
吃起來酸溜溜的蔓越莓,又稱蔓越橘或小紅莓,最常被用來做成果汁、果乾、果醬等等食品,但除了當成飲品、零嘴、佐餐的醬料外,蔓越莓最為人所知的是在泌尿道感染上的預防功效。
中山醫學大學健康管理學院院長王進崑表示,「1994年,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JAMA),這個研究,總共作了153個案,平均年齡是78歲,首度証實飲用含27%純汁的蔓越莓汁,將有助於保護人體,免於遭受大腸桿菌,所導致的泌尿道感染症狀,也就是說蔓越莓汁可以降低細菌黏附在尿道上的功效,這是蔓越莓最早被確認在泌尿道系統的好處。」
但對尿道上的抗細菌黏附有效,又是那個成份有效呢?1998年,新英格蘭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証實,就是蔓越莓裡的初花青素 (Proanthocyanidins, PAC) ,有這種特殊的功效,初花青素又稱為前花青素或濃縮單寧酸。
接下來的研究,一個又接著一個發表,2002年的JAMA,又發表一項針對18-39歲女性尿液所作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天飲用蔓越莓汁後的尿液,對39種沒有抗藥性的實驗菌種,可防止其中的31種(80%)吸附;對24種有抗藥性的實驗菌種,可防止其中的19種(79%),而不管菌種有無抗藥性,都可提供泌尿道八成左右的預防保護效果。
「而醫療上,人體的抗藥性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議題,會使得有效果的抗生素愈來愈少,感染愈難以控制,若能透過飲用蔓越莓汁,達到預防感染的目標,就能減少一些對抗生素的依賴。」王進崑指出。
2002年美國農業及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研究顯示,常見水果中總酚類抗氧化成分,含量最高的前三名分為是蔓越莓、蘋果、紅葡萄,而且蔓越莓每100公克中有527mg的總酚類含量,遠超過第二名的蘋果296mg,蔓越莓的抗氧化酚類成份含量,也不太會受到加工的影響。
2005年在植物化學期刊(Phytochemistry)的研究,也証實:蔓越莓汁,對抗細菌黏附的活性,主要是來自A型初花青素,與其它食品,像是葡萄、果汁、蘋果、巧克力所含的B型初花青素,大不相同,而且若是B型初花青素就沒有抗細菌黏附的效果。
此外,飲用27%原汁的240㏄蔓越莓果汁受測者的尿液,對抗細菌黏附的活性,從飲用後的2小時開始就可測得,且在4到6小時後達到最高峰,且活性在尿液裡可保持至少8到10小時,但若是喝市售的紅葡萄汁及蘋果汁(240㏄)、綠茶(2g)或吃純巧克力(40g),就沒有這個效果。
同年,在國際的幽門螺旋桿菌期刊(Helicobacter)上,大陸學者也作了189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受測者,分別飲用蔓越莓汁及安慰劑,並在一個月及三個月後作測定,發現飲用三個月後,蔓越莓汁可以降低或去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由於,幽門螺旋桿菌在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癌上,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角色,因此,連續飲用蔓越莓汁三個月以上,可以降低罹患這些疾病的危險性,適合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但無病變的民眾作為長期保養之用。不過,蔓越莓汁畢竟是食品,若已有明顯病變,絕不建議把蔓越莓汁拿來當作治療使用。」王進崑提醒。
王進崑說,「我們希望能夠找出來蔓越莓,到底有什麼天然物,可以降低或去除幽門螺旋桿菌,甚至,想找出蔓越莓有沒有可抑制癌化過程的可能性,這都是很值得去探討的議題,充滿了未來性。」
而除了預防泌尿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另一項,曾在美國化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簡稱ACS)報告,在台灣進行,由王進崑所作的40人的小型人體試驗,也顯示每天早、晚飲用一次蔓越莓汁,可讓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氧化耐受性,提高一倍,對於預防動脈硬化及心臟病具有保健養生的意義。
「儘管,喝蔓越莓有諸多好處,不要也別以為是很好的東西,就拚命喝,過量飲用,不僅僅是種浪費,也會變胖。」 王進崑提醒。
建議飲用方式是早、晚各喝一瓶27%原汁的鋁箔包,是比較恰當的。這是因為蔓越莓汁的抗細菌黏附效果,可在飲用後兩小時,發生效果,且可在尿液內持續十小時的時間,因此,早、晚各喝一杯蔓越莓汁,比每天只喝一瓶蔓越莓汁或一次喝二瓶,都能對人體提供更大的防護效果。
此外,由於,蔓越莓含有的天然有機酸比較多,胃腸差、胃潰瘍、易腹瀉的人,儘量不要空腹飲用,以免腸胃不適,但如果是平常排便不順暢、沒有胃腸問題,空腹喝,則有促進排便的效果。
若是嚴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的患者,因身狀況較特殊,飲用前,最好先請教醫師的意見。
吃起來酸溜溜的蔓越莓,又稱蔓越橘或小紅莓,最常被用來做成果汁、果乾、果醬等等食品,但除了當成飲品、零嘴、佐餐的醬料外,蔓越莓最為人所知的是在泌尿道感染上的預防功效。
中山醫學大學健康管理學院院長王進崑表示,「1994年,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JAMA),這個研究,總共作了153個案,平均年齡是78歲,首度証實飲用含27%純汁的蔓越莓汁,將有助於保護人體,免於遭受大腸桿菌,所導致的泌尿道感染症狀,也就是說蔓越莓汁可以降低細菌黏附在尿道上的功效,這是蔓越莓最早被確認在泌尿道系統的好處。」
但對尿道上的抗細菌黏附有效,又是那個成份有效呢?1998年,新英格蘭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証實,就是蔓越莓裡的初花青素 (Proanthocyanidins, PAC) ,有這種特殊的功效,初花青素又稱為前花青素或濃縮單寧酸。
接下來的研究,一個又接著一個發表,2002年的JAMA,又發表一項針對18-39歲女性尿液所作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天飲用蔓越莓汁後的尿液,對39種沒有抗藥性的實驗菌種,可防止其中的31種(80%)吸附;對24種有抗藥性的實驗菌種,可防止其中的19種(79%),而不管菌種有無抗藥性,都可提供泌尿道八成左右的預防保護效果。
「而醫療上,人體的抗藥性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議題,會使得有效果的抗生素愈來愈少,感染愈難以控制,若能透過飲用蔓越莓汁,達到預防感染的目標,就能減少一些對抗生素的依賴。」王進崑指出。
2002年美國農業及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研究顯示,常見水果中總酚類抗氧化成分,含量最高的前三名分為是蔓越莓、蘋果、紅葡萄,而且蔓越莓每100公克中有527mg的總酚類含量,遠超過第二名的蘋果296mg,蔓越莓的抗氧化酚類成份含量,也不太會受到加工的影響。
2005年在植物化學期刊(Phytochemistry)的研究,也証實:蔓越莓汁,對抗細菌黏附的活性,主要是來自A型初花青素,與其它食品,像是葡萄、果汁、蘋果、巧克力所含的B型初花青素,大不相同,而且若是B型初花青素就沒有抗細菌黏附的效果。
此外,飲用27%原汁的240㏄蔓越莓果汁受測者的尿液,對抗細菌黏附的活性,從飲用後的2小時開始就可測得,且在4到6小時後達到最高峰,且活性在尿液裡可保持至少8到10小時,但若是喝市售的紅葡萄汁及蘋果汁(240㏄)、綠茶(2g)或吃純巧克力(40g),就沒有這個效果。
同年,在國際的幽門螺旋桿菌期刊(Helicobacter)上,大陸學者也作了189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受測者,分別飲用蔓越莓汁及安慰劑,並在一個月及三個月後作測定,發現飲用三個月後,蔓越莓汁可以降低或去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由於,幽門螺旋桿菌在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癌上,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角色,因此,連續飲用蔓越莓汁三個月以上,可以降低罹患這些疾病的危險性,適合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但無病變的民眾作為長期保養之用。不過,蔓越莓汁畢竟是食品,若已有明顯病變,絕不建議把蔓越莓汁拿來當作治療使用。」王進崑提醒。
王進崑說,「我們希望能夠找出來蔓越莓,到底有什麼天然物,可以降低或去除幽門螺旋桿菌,甚至,想找出蔓越莓有沒有可抑制癌化過程的可能性,這都是很值得去探討的議題,充滿了未來性。」
而除了預防泌尿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另一項,曾在美國化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簡稱ACS)報告,在台灣進行,由王進崑所作的40人的小型人體試驗,也顯示每天早、晚飲用一次蔓越莓汁,可讓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氧化耐受性,提高一倍,對於預防動脈硬化及心臟病具有保健養生的意義。
「儘管,喝蔓越莓有諸多好處,不要也別以為是很好的東西,就拚命喝,過量飲用,不僅僅是種浪費,也會變胖。」 王進崑提醒。
建議飲用方式是早、晚各喝一瓶27%原汁的鋁箔包,是比較恰當的。這是因為蔓越莓汁的抗細菌黏附效果,可在飲用後兩小時,發生效果,且可在尿液內持續十小時的時間,因此,早、晚各喝一杯蔓越莓汁,比每天只喝一瓶蔓越莓汁或一次喝二瓶,都能對人體提供更大的防護效果。
此外,由於,蔓越莓含有的天然有機酸比較多,胃腸差、胃潰瘍、易腹瀉的人,儘量不要空腹飲用,以免腸胃不適,但如果是平常排便不順暢、沒有胃腸問題,空腹喝,則有促進排便的效果。
若是嚴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的患者,因身狀況較特殊,飲用前,最好先請教醫師的意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