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是銀髮族最常見的神經病變之一,主因與多巴胺的神經元受損有關。中國醫藥大學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表示,「正常人腦的多巴胺的神經元,約有50萬個,當多巴胺神經元細胞,數目減少到只剩下10萬個後,就會開始出現肢體僵直、步態顫抖、遲緩等典型的帕金森氏症的症狀,5年內多巴胺神經元的數目,更有可能下降到2萬,使得走路、說話都會出現明顯的障礙。」
雖然,吃藥治療雖可延緩帕金森氏症的發生,但若要減緩顫抖、痙攣等症狀,使用深部腦刺激術,刺激視丘會是更好的選擇,以中國醫藥學院為例,每個月至少會有一、二名病患,接受深部腦刺激術,雖然目前可利用三度空間立體定位,手術的技術,也已臻於成熟,但仍有二項缺點,一是治療費用高昂,首次手術需自費80到90萬,二年後電力耗盡,更換電池時,又得再花上30到50萬,並非一般尋常百姓可以負擔。

另一個深部腦刺激術的缺點是它發出的電流,不管是患者醒著或睡著,需要或不需要,發出的電量,都是一致的,無法根據患者當時的情況作反應,等於是傻瓜型的電刺激。

而交通大學的「微電子仿生系統平台」,就是希望結合國內的工研院、成大、陽明、北醫、中國醫藥大學、榮總、奇美醫院、南台科技大學、台積電、聯電,共同研發可治療人體的電子元件,目前是鎖定了帕金森氏症、癲癇、憂鬱症、中風作為研究主要的範疇,預計三年內完成動物實驗,三年後進行人體試驗。

交通大校長吳重雨,指出「『微電子仿生系統平台』的特殊之處,在於會使用偵測器,自動測試腦波的訊息,再透過脈波,自動以電極刺激頭腦,成為一個完整的回溯系統,可針對患者的狀況,給予恰當的電刺激,此外,也希望能研發以無線方式供應電子元件所需的電源,減少患者需因電力耗盡,需再次接受手術的機會,並可望大幅降低治療的費用,同時減少再次手術的風險。」

身兼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計畫總主持人的吳重雨,也表示「將微電子仿生系統平台的電子元件,運用在深部腦刺激術上,以台灣的晶元技術來說,在研發技術上並不困難,也很能彌補傳統藥物的不足之處,發輝最大的生命科學及醫學價值,這是一項創舉,除了能直接嘉惠更多的國人外,同時也希望能夠成為台灣IC設計外,帶動生命科學的另一個火車頭。」(發表@常春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a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